01突破铝代铜技术
当“铝代铜”这一行业难题困扰了整整20年,各企业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,泰科电子却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破解,这无疑给业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。在连接器行业陷入低价竞争和利润压榨的困境中,泰科电子的这一成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。他们不仅打破了行业内的恶性循环,更以一系列的创新举措,引领了产业链的变革。
从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攻克技术难关,到推出颠覆性的创新产品,再到与整车企业携手共建创新实验室,泰科电子的每一步都彰显了其引领产业变革的决心和实力。他们的行动不仅打破了行业的固有模式,更揭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趋势——从单打独斗走向共生共赢。
20年来,“铝代铜”技术问题未解,各企业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,竞争加剧致低价低质问题。 在汽车电气系统中,连接器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极为严格。铝,这一具有成本低、重量轻、资源丰富等显著优势的材料,被视为铜的理想替代品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铝却面临着诸多挑战。其高电阻导致电气性能不达标,低强度易使其变形或断裂,而与其他金属接触产生的电化学腐蚀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在2024年,泰科电子携手车企、设备商和材料商共同组建生态圈,通过联合创新,成功改善铝合金连接器问题,实现焊接工艺重大突破。博威合金运用AI研发模型对铝合金成分进行优化,有效解决了高温蠕变问题;而泰科电子则与KOMAX、上海骄成合作,将压接工艺改为焊接工艺,并将铝材焊接时间从10秒缩短至1秒,从而完美适配整车量产节奏。这一系列创新举措,不仅打破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状态,更为整个产业链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短短两年内,泰科电子成功推出了0.19mm²多赢复合线,这一创新举措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。通过生态圈合作提升创新效率,减少铜材和碳排放,大幅改善产业链效益。通过采用这种线材,每辆汽车可以减少使用铜材10kg,同时降低成本10%。预计大规模推广应用后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高达85万吨,为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02生态圈协同创新
泰科电子的生态圈并非普通的社交圈,而是一个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合作体系。这个体系从原材料环节延伸到整车制造,各环节之间打破传统界限,共同构建“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的新型生态。
在上游材料领域,泰科电子与博威合金等企业合作,通过新型铝合金研发和智能选材工具,解决材料难题。博威合金作为行业佼佼者,与泰科电子携手攻克“铝代铜”的技术难题。双方突破传统思维,采用原子级设计新型铝合金,通过正向研发解决了1系铝蠕变和6系铝高温失效的问题。借助博威合金的AI研发大模型,不同成分在180℃高温下的性能得以快速模拟,最终实现了铝材蠕变性能与纯铜相当的突破。
金发科技与泰科电子携手开辟了“绿色创新”的道路,通过生物基PA10T替代传统高温尼龙,实现了30%的碳排放降低;同时,生物基PA56的推出解决了PA66成型慢的问题,并进一步降低了35%的碳排放。这些低碳材料的成功应用,使得连接器从“高碳部件”转变为“低碳先锋”,展现了材料创新的巨大潜力。
在中游设备与工艺方面,泰科电子与KOMAX及吉利合作,推动设备工艺进步及整车实验室建设。泰科电子通过与KOMAX的合作,成功将压接设备替换为焊接设备,并与上海骄成共同攻关焊接效率。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,焊接时间从原先的10秒缩短至1秒,完美适应了车企高节拍生产的需求。这种高效的协同合作,使得“实验室技术”能够迅速转化为“量产方案”,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。
在下游整车端,泰科电子与吉利共同挂牌成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,聚焦于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领域的研究。通过高速高频连接方案的引入,有力支撑了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实现。凭借卓越的品控水准和本土自动化生产能力,泰科电子进一步缩短了技术从“图纸”到“装车”的落地周期,提升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。
03行业转型启示
行业面临的“恶性循环”使得竞争日益激烈,这使得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,忽视了研发和创新的重要性。泰科电子通过生态圈构建促进技术突破及共生共赢。为何泰科电子致力于构建生态圈?这背后的驱动力源自行业面临的“恶性循环”。
行业生态的重构不仅提供了“反内卷”的典范,更重塑了竞争的逻辑。通过与博威合金、KOMAX以及吉利等合作伙伴的紧密协作,泰科电子成功地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,共同寻找增长的动力。这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,如0.19mm²复合线以及低压载流“铝代铜”线束等创新产品,凭借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,有效地抵御了低价竞争的冲击。
这场行业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启示:
首先,技术创新的突破关键在于“协同密度”。某些在长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,可能在短短两年内得到解决,这主要得益于生态圈所推动的“材料-设备-整车”之间协同密度的提升。
其次,打破“内卷”的核心在于“价值创造”。与其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争抢,不如共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。这证明了“创造新价值”相较于“争夺旧资源”更为重要。
最后,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“生态韧性”。只有当产业链能够形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稳固关系,才能在技术更新、成本变动等挑战面前保持稳定。这种生态韧性正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市场的坚实基础。
微信咨询
微信扫一扫
联系我们

联系电话17329906373
返回顶部